冀中抗战有奇兵
■刘金祥
《敌后武工队》(黑白木刻) 吴强年作
传播概况
《敌后武工队》是作家冯志创作的革命军事题材作品。1958年11月,《敌后武工队》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1959年,这部作品由杨田荣改编为同名评书,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随后,袁阔成等人也将其改编为同名评书进行播讲。1960年,陈庚和曹惠将其改编为五幕八场话剧并上演。1973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其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并出版发行。199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摄制成同名故事片,在全国范围内公映。此外,作品于1988年、1999年、2005年分别被改编摄制成8集、20集、26集的同名电视连续剧。
作品片段
之光县的边缘地区,大部分村庄都留下了魏强他们的足迹;群众的脑海里,对武工队也都有个粗浅的印象。没有见过武工队的人,净当稀罕事儿背地里打问;和武工队接触过的人,净显示自己的眼福,偷偷地传播:“武工队,一个人长短两大件。”“人不多,机枪不少。”“小伙们年轻、利落,‘率’得出奇。”“人家都是左右开弓,打两架盒子的手。”“个个都能百步穿杨。”后来竟把武工队的队员描绘得简直像《七侠五义》里边一些来无影去无踪的人物。真是越传越神奇。这些神奇的传说,就像泛滥的春潮,在四面八方荡来荡去;也像春天的和风,向着苦受严寒的人们身上吹送,人们身上暖和了,心房也被震动了。
——《敌后武工队》第6章
几场渗地雨下过,春苗像气吹似的长起来,不几日,一年一度的青纱帐又出现了。这时,魏强他们像鱼得了水,在保定跟前,在公路附近翻江倒海地活动起来。他们时聚时散,时东时西,时而据点里,时而公路上。上午,才在大冉村村东卡下几十车鬼子抢来的小麦,把抢麦的鬼子打了个落荒而逃;傍晚,又在高保公路上截住一辆去高阳给鬼子运送军需物资的卡车,连车带人一并押下公路,朝东南方向开了去;闹得鬼子眼跳耳鸣,弄得特务胆战心惊。炮楼的吊桥高高吊挂起;公路两旁的沟壕又深挖了好几尺。
——《敌后武工队》第20章
作家心语
我之所以要写《敌后武工队》这部小说,是因为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日日夜夜地冲击着我的心;我的心被冲击得时时翻滚,刻刻沸腾。我总觉得如不写出来,在战友们面前似乎欠点什么,在祖国面前仿佛还有什么责任没尽到,因此,心里时常内疚,不得平静!
……
13年前的那年冬天,也正是日本鬼子刚刚投降3个多月,在集宁驻防时,我就想抓起笔来,将武装工作队在敌占区和敌人酷斗、鏖战的一大段生活写一写。党组织给了我力量,鼓励我写下去,同志们也以最大的关怀要我去写。
……
战斗空隙间,武工队里的战友们的身影时常出现;武工队的一些惊险、感人的故事,也经常让我回忆起来。每当忆起,好像昨天发生的一样。人民解放战争刚刚取得胜利,我便开始动手写这部小说了。
……
书中的人物,都是我最熟悉的人物,有的是我的上级,有的是我的战友,有的是我的“堡垒”户;书中的事件,又多是我亲自参加的。
……
《敌后武工队》与其说是我写的,倒不如说是我记录下来的更恰当。不管怎样,眼下它终于和读者见了面。如果它能在读者心灵上留下一点点八路军艰苦抗战的印象,或对读者有一两点帮助,也就算我没有辜负党对我的关怀和同志们对我的帮助。
——《敌后武工队》前言
当代视角
活跃在冀中平原的铁血英雄
《敌后武工队》以作家冯志亲历的武工队战斗故事为创作蓝本,塑造了个性鲜明、英勇无畏的武工队员形象,展现了他们在敌后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凭借智慧和勇气,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英勇事迹。它让读者在感受英雄主义精神的同时,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与抗争,以及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作品以保定城为圆心和基准,以方圆百里的白洋淀、冉村、南关车站等重要地点构成活动坐标体系,据此形成抗日军民与日伪势力激烈博弈的空间棋盘。这种空间布局在文本中具体化为:武工队的活动半径始终控制在当日往返的30余里范围内,这既符合游击战的现实逻辑,又契合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
在这一精心构建的空间棋盘上,每一个地点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色彩。白洋淀,那片波光粼粼的水域,不仅是自然风光的展现,更是抗日军民利用水乡优势,巧妙与敌人周旋的战略要地。冉村,一个看似普通的乡村,却在武工队的保护下,成为了抗日力量的坚强后盾,见证了无数英勇无畏的抗争瞬间。南关车站,作为交通枢纽,既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也是情报传递、物资运输的关键地点,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此外,《敌后武工队》还巧妙地利用空间转换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整个叙事过程既紧张刺激又富有节奏感。武工队的出击与撤退,都是攻防上的精心布局与战术上的周密考量,这不仅体现了游击战的灵活多变,也彰显了冯志作为作家的深厚功底与丰富经验。
《敌后武工队》的文本肌理中流淌着鲜活的历史血脉。小说中频繁出现的“青纱帐”意象,指的是冀中平原夏季和初秋时节田野里生长的茂密的一望无际的高粱、玉米等农作物。它们在抗日战争中不仅为敌后武装隐蔽行踪、伏击敌寇、保护自身提供环境,而且为武工队等抗日力量从群众那里迅速获取给养物资、及时运送治疗伤员提供场地。换言之,小说中的“青纱帐”见证了冀中军民通过血肉联系构筑起的铜墙铁壁。
《敌后武工队》塑造了诸多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特别是对魏强形象的塑造打破了传统范式。作为我党领导的敌后武工队队长,他是一名意志坚定、文武双全、对敌斗争经验丰富的基层武装负责人。他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带领战友一举歼灭日军的一个小分队。他巧妙地利用日伪之间的内部矛盾,精心策划并细致布局,带领武工队在夜间突袭南关火车站,进一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同时,他紧紧依靠当地群众的掩护和支持,带领武工队杀鬼子、除汉奸、惩恶霸、端岗楼、拔据点,进一步地打击日伪军。
《敌后武工队》中大量方言土语的使用构成了作品独特的语言景观。“夜猫子进宅”“撂挑子”“老鼻子”“打摆子”等地方俗语的巧妙穿插,生动再现了华北农村的语言风貌,增强了地域特色与乡土情怀。这种民间语言与革命话语的融合,使主流叙事以更接地气的表达形式加以呈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本叙事魅力。
作为一部反映抗战时期敌后武装斗争的经典小说,《敌后武工队》生动展现了冀中平原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抗争,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力量。它是今天我们了解抗战历史、感悟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窗口。这部作品在时光长河里,必将持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